欢迎您访问十三师政务网门户网站

加入收藏| 设为首页 |网站地图
首页>> 专题专栏>> 归档专题>>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>> 正文
【我和我的祖国】从书信到微信
来源:兵团第十三师   作者:乐竞体育中心   点击数:   发表时间:2019-08-30 16:49:02

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传统的邮寄书信到编发手机短信,再到近年来的微信互动,科技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。

“以前出门在外,有点啥事就写信,邮票还要花钱,最经济实惠的方式是托人带口信,实在有紧急的事情只得去邮局拍电报,按字数收费,一个字两毛多。所以,没有重要的事根本不会去发电报,发电报也往往就是‘速回家’三个字,那时候收到电报非喜即忧,准是大事。哪有现在方便,发个视频通话,离得再远,都觉得很近。”家住红星国际城已退休多年的葛耀华老人说。

书信:一张信纸牵着你我

“房子大了,电话小了,生活越来越好……”熟悉的旋律萦绕在耳畔。如今,歌中的美好都变成了现实。从古时候的烽火传讯、飞鸽传信、驿马传信,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,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只能靠书信和电报传递。

一封家书报平安。这几乎是那个年代,不管是在外的游子还是亲朋好友,情感交流唯一的方式。“那个时候写信非常频繁,每个月我都会给父母写封信报个平安,父母也把对我的叮咛写在信纸上。那时候在内地上大学,学校的计算机教室里都是基本的486机型,除了图书馆没有别的地方可去,收到家人和好友的信是我最开心的事,现在虽然手机很方便,大家倒是不怎么联系了。”在山东上了4年大学的李小芳说起这件事有点伤感。

座机:一根电话线拉近距离

1981年,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,从此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可能。那时,常见的就是“摇把子电话”和“转盘式电话”。但是,由于安装费用昂贵,电话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还是个奢侈品。当时,要打长途电话,大家就只能到电信局去排队,轮到你,叫上号,才能去打,而且电话往往接不通。

“记得1990年,我们家安了一部座机,街坊四邻都纷纷到我家看稀奇,那热闹的场面,我至今记忆犹新。”今年刚刚退休的谢鹏安回忆。谢鹏安介绍,这部座机电话虽然安装了,但是因为收费很高,他们家人很少拨打电话,这部电话的主要用途是接听。街坊四邻的亲友们从外地打电话回来,提前约好与家人通话的时间,他再通知邻居到他家接听电话,这样可以节约电话费。

BB机、“大哥大”、手机:轮番登场

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,大家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,BB机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。BB机的出现,也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。在当时,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,BB机一响,立马奔向公用电话亭回电话的情景,是许多老一辈人难忘的记忆。

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,“大哥大”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,“大哥大”看上去厚实笨重,像一块“大砖头”,但它可以随身携带、且可移动,打电话很方便。那时候普通人工资每月只有100多元,但是买个“大哥大”要花费将近1万元,也只有真正的“大款”才能用得起“大哥大”,当年它更是身份显赫的象征。

“像砖头一样大的‘大哥大’是当时我们想都不敢想的,很少见。”李小芳感叹,因为自己的姑父是个生意人,疆内疆外四处跑,所以李小芳才得以见过这个“神圣”的物件。

进入2000年以后,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,小巧玲珑、品种繁多的手机开始大量上市,价格也越来越低。

智能手机:让沟通变成“零距离”

如今,手机已普及到千家万户,从黑白屏到彩屏,从翻盖机到智能机,手机已更新换代好几次,功能越来越齐全,成为现代人寸步不离的通讯工具。

“现在,我们全家9口人,男女老少,每人都有一部手机。亲戚朋友远在千里之外也能视频通话,沟通‘零距离’,很是方便。”葛耀华说,这几年,科技越来越发达,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,一些团场职工还学会了运用智能机做微商,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农副产品,这些是过去不曾想到的。

如今,我国已步入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,通讯工具更新换代速度加快,人们都说,感谢技术的发展,让大家即使是远在天涯,也能感觉近在咫尺。(刘妍)

  分享到:0